採訪這天,大殿內正在舉行「天上聖母得道禮斗法會」,銅鈸與嗩吶的聲音震天價響,讓人忍不住也想湊近看熱鬧。把下半輩子35年歲月奉獻給板橋慈惠宮的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許三郎,正拄著拐杖親身參與,仔細盯著法會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即便已經高齡82歲,仍然精神奕奕地親力親為。
Loading...
採訪這天,大殿內正在舉行「天上聖母得道禮斗法會」,銅鈸與嗩吶的聲音震天價響,讓人忍不住也想湊近看熱鬧。把下半輩子35年歲月奉獻給板橋慈惠宮的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許三郎,正拄著拐杖親身參與,仔細盯著法會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即便已經高齡82歲,仍然精神奕奕地親力親為。
民國七十年代以前的慈惠宮,還是一個小規模的廟宇,但已是地方的信仰中心。
每天早上七點多就起床,簡單食用過早餐後,九點便準時慈惠宮報到。開會、辦公、檢討、招待客人,一直到中午才回家用餐。有需要,下午就回慈惠宮辦公開會,沒有需要才留在家裡處理私事。民國28年出生的許三郎主委,他另一個更被大家熟知的身份,是被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尊稱為「國寶級」的資深義消,火裡來水裡去服務人群超過50年。為人們服務的同時,他也為神明服務,在慈惠宮默默服務35年。
作為板橋地區的信仰中心,慈惠宮的歷史,最早可追朔到1750年。福建漳浦人林秀俊(墾號林成祖)渡海來台開墾後,有位師父自福建湄洲奉請一尊(有髮髻軟身)天上聖母,築小茅屋供奉。後來由當地72位仕紳募款,蓋了一間小廟,名為「慈惠宮」。百年後,1873年,已經在當時枋橋城落戶的全台首富林本源家族的林國芳,邀集信眾一起把小廟重修,為現在的慈惠宮立下基礎。
許三郎主委也是土生土長的老板橋人,透過與慈惠宮緊密的生活連結,聽見他分享此地生活的各種樣貌。
慈惠宮的地點是繁盛區域中的核心,放眼看出去的府中路與南門街,傳統市場與各種商家匯聚在此,所有老板橋人生活中很重要的地點。目前屋頂正在修繕中,將會花上兩年的時間重新整理,翻新也順便檢查、更新老建築的漏水與過舊問題。
百年來,慈惠宮一直是舊接擺堡十七大庄的媽祖信仰中心,更與枋橋街文昌廟(板橋)、枋橋街接雲寺(板橋)、枋寮廣濟宮(中和)、大安寮庄大墓公(土城),合稱接擺堡五大廟。後來,全台首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小時候全家也曾借住廟內廂房(現財神位)長達九年,這些小故事在無形之中,都為慈惠宮增添幾分神秘魅力。
慈惠宮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以前板橋舊車站還在府中時,南來北往的人潮曾經是整個大台北最熱鬧的地點之一。從車站走過來不到200公尺就是慈惠宮,廟口正對面就是市集,還是許多販售舶來品的商店。許三郎主委認為,由於慈惠宮位於枋橋城牆內,避開了漳泉械鬥的波及,商業活動保留得相當完整,自然香火鼎盛、人潮匯集。
後來,因為車站和縣政府遷移到新站區,加上老城區街道狹小老舊,導致府中地區人潮銳減。近年來,在市政府、商圈協會與慈惠宮管委會共同努力下,積極地將前後商圈串連起來,並在萬聖節、耶誕節與農曆過年時,舉辦一些封街活動。很多特色咖啡店、新潮服飾店與青年旅店也逐漸進駐,為這個地區注入不少新能量。
民國七十年代後,慈惠宮建成一個更大規模的建築。結構完整,同時還有圖書館與文博物館的空間。
除了一樓主祀媽祖,二樓則有三官大帝、菩薩、註生娘娘、定光古佛、帝君與虎爺。
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慈惠宮,是民國73年才重新改造完工。早期因為舊市區更新方案,不得已得把慈惠宮位於府中路的部分建築拆除。在眾多信徒與地方仕紳努力下,才在原地重新修建。現在我們看到結構完整的三層樓式廟宇,許三郎主委特別強調,雖然改建後不同於一般傳統中國式廟宇,但保留了許多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匾、龍柱、石雕、彩繪門板等古文物,這些文物經由鼎盛香火的薰陶後,意外地產生斑駁的古樸美感,更添特色。
他說:「建築主體是採傳統歇山頂三層三進式屋型,給人華麗莊嚴的印象,廟宇內外裝飾主要採用剪黏泥塑、木雕、石雕、彩繪等方式,裝飾成一座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寺廟藝術殿堂,進廟參香禮神之餘,不妨慢慢欣賞獨特精緻的建築藝術美學。」
最後,許三郎主委還親自帶著我們參觀,現在正委請文化部認定的匠師,切割打磨地製作陶片,然後拼湊出屋頂上的每一隻神獸。然後也帶著我們到尚未對外開放的文物館,親眼見到了由2020年新北文化獎得主,蔡龍進老師在民國69年親手繪製的四海龍王門神像。
參拜之餘,也能花點時間細細品味慈惠宮的文化深度。信仰不只療癒了我們的心靈,也成了滋養我們精神的養分。
在歷史悠久的廟宇中,神將(一般也稱為大仙尪仔,在廟會與神明出巡時,跟隨在神轎前後護衛的各位神祇)也是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欣賞工藝,同時認識信仰文化的細節。
蔡龍進老師繪製的龍王門神像,目前已被收藏在文物館當中作為館藏。
民國七十年代將慈惠宮擴建的建築草圖,也就是現今的模樣。
廟宇畢竟是信仰殿堂,總是能見識到許多高超的職人技藝。那天很幸運地能目睹到師傅做剪黏,將高溫燒製的陶片修剪,並拼湊成各種動物或是花卉樣貌,是難度極高且極珍貴的一門傳統技藝。
師傅必須細心修剪陶片的大小與輪廓,讓其能吻合各種想製作的物件外型。很像是剪貼,但製作的物件是立體的。
剪黏的作品也必須用到很多顏色的陶片,這個配色結構也讓人看見了廟宇的顏色印象。
許三郎主委當天特別讓我們去看師傅們製作細工的片刻,這裡平常可是工作中不准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