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雙城帶路 Vol. 04:探索老城區瑰寶,不一樣的林本源園邸慢旅

吳俊賢

12.172020

平常忙著園邸事務而在林園與議會之間的吳俊賢園長,難得抽空親自為我們導覽林本源園邸(以下簡稱林園)。9月才登場,以「花月圓夜未眠」為主題的光雕2.0,是吳園長2019年接任後一手推動的互動光雕秀。不僅得克服在古蹟建物上投影的困難,還得想方設法讓民眾願意走進來。還好第一屆就大獲好評,2020年在嚴峻的疫情之下,還能讓光雕秀升級演出,還邀請了「興傳奇青年劇場」合作《遙感林園》,推出配合光雕秀的精簡版,與園區沈浸式演出的完整版,絢麗十足。

林平侯早年定居大嵙崁(現今桃園大溪),直到1847年,為了收租方便而開始在枋橋(現今板橋)建弼益館,是林家在板橋地區首次置產的紀錄。林平侯五子管理林家五個商號,並以「本源」為總家號。其中,三子林國華與五子林國芳,不僅賢能又善於經商,頗有乃父之風。當時枋橋地區漳泉械鬥嚴重,受當地漳州居民之邀,林國華與林國芳決定遷居枋橋。1851年開始在原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並於1853年舉家遷入。1855年,與當地仕紳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不久後,林家便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即現今我們所見的林本源園邸。

林家傳承至第三代,在林維源、林維讓的努力下,已經成為台灣首富。在甲午戰爭後,兩人避居中國,園邸內僅留有少數管家。之後長年受外部破壞與維護不易,林本源祭祀公業便在1977年,將園邸產權捐給當時的台北縣政府。隔年,縣政府便委託台灣大學土木所都計室(現台大建築與城鄉所),進行修復計畫。古蹟的修復非易事,在殘蹟保存、略事修補及按原件修復間,有多方討論。直到1982年底才正式動工修復,歷經4年方告完成。早年,有能力可以興建園林庭園,若非官衙便是有名望的達官顯要。這不僅是為了追求住得舒適,更是透過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賓客。其中,林本源園邸與台南吳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並列為台灣四大名園。

林園可以說是北台灣最重要的名園古蹟,見證了林家超越一世紀的顯赫歷史,也看出了板橋在北台灣發展興盛的城市地位。

而現在的林園正門,其實原本不存在,正確來說應該在昔時五落大厝的那頭。但因為五落大厝已不復存在,便重新在三落大厝前做了大門。建議的路線是從大門入口後,直行到「汲古書屋」,這是以前的藏書間,現在則是文創商品販賣店。從書屋旁的迴廊,可進入讀書觀戲的「方鑑齋」與戲亭。出了方鑑齋就到了可遠眺景色的「來青閣」,這裡除了以前招待賓客的地方,更是整個林園裡最漂亮的建築。

造訪過或者路過林園的人,可能對這座假山造景有些印象,但林園的驚奇與美妙可不只這裡,入門見山,只是開始。

往前幾步可見有全台第一座高橋之稱的「橫虹臥月」與觀賞花景的「香玉簃」。再往前走,便是可以賞月的「月波水榭」和可宴客的「定靜堂」,旁邊的兩層樓建築,則是可俯瞰莊稼的「觀稼樓」。最後,便到綠意盎然的「榕蔭大池」走走。吳俊賢園長最喜歡坐在這裡的方亭裡,這裡有樹蔭,吹吹涼風,所以煩心事也會煙消雲散。

榕蔭大池是林園極為精彩的大景,相較於各個建築與庭園,大池猶如一個大器的留白,給人靜心的感受,同時也造就了光影的美妙倒映,低頭也是一片美景,蔚為風雅。
大池中的方庭是吳園長最喜歡的一角,有種與世隔絕的寧靜感。

◀️ 吳園長說林園是個很慢的所在,建議大家來訪時,慢慢走,感受細緻的路徑,與寬闊的愜意感。

吳園長提醒我們,到林園除了看見山水之美外,真正的精彩還是在細節裡。他說:「我們往往只是舞文弄墨,但他們是把真正的詩詞,都編成一個真實的場景存在。」像是觀稼樓前的孔雀籠(古稱鳳凰)與猴籠,就是為了庇佑後代能「封侯」之意。而牆面上的水果漏窗,則以柚子、南瓜、仙桃、石榴為造型,更是用來象徵福、祿、壽、喜四吉祥。

▶️ 林園的一切呈現除了象徵林家的顯赫,也展現了當時在建築美感上的高度造詣與技藝。例如定靜堂的磚雕,在磚牆上的雕刻景象,可說是難得的文化遺產。

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這或許,可以在林園裡看見答案。

沈浸式穿越感受大宅日常——「遙感林園」

時代更迭,吳園長覺得可以在當代用不一樣的方式,讓大家更了解林園之美。除了設計探險手遊,與興傳奇青年劇場攜手合作的「遙感林園」,將古時林家生活樣貌以戲劇形式呈現,並且用沈浸式體驗手法,每個來訪的遊客都能在這些片段中感受到古時大宅院中富裕生活的樣貌。無論是私塾裡的孩子,婀娜的千金小姐,或是多才多藝的戲班⋯⋯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與古宅拉近距離。

遙感林園劇照,演員們重現昔日大宅當中的生活情景。在富裕人家當中,無論戲曲、書畫、欣賞景緻,文化氣息是無所不在的。是最高尚的娛樂,也是地位象徵。(圖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

昔日繁華江山建築考察——方鑑齋、來青閣(開軒一笑)

方鑑齋是私塾、也是書房,昔時讀書之處。讀書累了,就一起到齋前看戲。池中有戲台,突出於方鑑齋對面,右側靠著假山層疊的山壁,沿假山有幽靜小徑通往戲台。齋前軒亭與戲亭相望,倒影在水裡相映成色,是傳統園林設計的「對景」,因四時變化而精彩豐富,封閉的水院也讓成音效果更好。

方鑑齋讓人見識到風雅的表現,書房外的大池塘對岸是戲台,柳樹與蓮花相應,人在周邊迴廊漫步穿梭,無論是否有戲,讀書有此景相伴,著實是種舒心的搭配。
從門外觀賞方鑑齋,視線可直入戲台,呈現經典的對稱美感。現在的林園不只團體參訪,也是許多時髦女孩著古裝拍美照的勝地。

來青閣則為昔日為了招待貴賓下榻的處所,兩層樓的設計更是俯瞰橫虹臥月的虹橋與定靜堂前百花綻放的極佳位置。尤其,登高望遠還可以大屯山與觀音山,是以「來青」命名,是花園裡最美的建築。前方設有小戲台,用以娛樂賓客之用。

青閣極為精緻,關係到林家人的顏面,呈現給賓客們身心難得的感受。
一樓會客大廳天花板的五隻蝙蝠裝飾,象徵五福臨門,吉祥喜氣。
▶️ 來青閣一樓大廳,建築的細節細膩,光線與色系的映襯,似乎可以想像當時人與物交錯而成的光影之美。

層次與光影之美——小橋流水,庭院深深

除了專人導覽,或是「遙感林園」,在林園當中循序慢步,可以觀察到許多庭園設計的細膩之處。景物高低的層次,讓人讚嘆昔日建築物不高的年代,匠師創造出的精緻景觀,可說是驚喜連連,抬頭低頭都有風景。層次猶如構圖,用建築造景畫山水,也能看到當代實際日常的呈現:例如進入定靜堂的數道門檻,猶如一種儀式感,身份地位夠高,才能直直步入大廳,否則得繞旁邊走道進入。

從觀稼樓眺望園中,光是一個角落就佈滿小徑。林園當中各處的小徑有著自己脈絡,從一地到另一地得慢慢來,急不得。請大家慢慢走,因為小橋稍陡峭,小徑都狹窄,奔跑不得(唉呀,或許文人也都是慢慢走吧)。
最長的一座橋「橫虹臥月」不僅橋上能走,橋下也有一條細道,四通八達,機能十足,也是效率的展現。另外是古人每天的生活娛樂非常單純,這些路徑也創造出許多樂趣與驚喜。
定靜堂算是林園中最大建築,用來社交與宴請賓客。入門就有好幾扇,如果地位夠高,就能直直步入,否則得從旁邊繞道了。
不只有水,榕蔭大池畔的假山林,是讓大池的美感更加豐富的重要設計。當中還有小徑,可自由走動,每一步的視野與感受都不同。

除了層次,在昔日沒有電的年代,古人用光影創造景緻。大片水池,菱格形涼亭,窗格,樹影⋯⋯這些景物除了自身皆美,當日光或是月光出現時,又為林園的景色帶來更多驚喜。例如大片池塘在白天有景物倒影,夜晚則有月亮映在水面。而各處庭院與建築物的窗格,讓日光映入園中,展現不同灑落的美感,步伐放慢的同時,讓人真正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緩慢步調。

位於方鑑齋一隅。圍欄的線條造就溫柔的光影,整體感受柔和。
榕蔭大池旁的小涼亭屋頂,光穿過窗格,形成另一個角度的美妙畫面。
▶️ 不只各種高度的涼亭,也有在高處小丘上的歇息處。透過旋轉設計的緩和石梯走上入座,看見不同的視線,帶來不同的欣賞感受。

採訪・文字—陳信方
攝影—張國耀

吳俊賢

林本源園邸園長。土木工程背景出身,原任職新北市工務局與新建工程處,後轉調文化局擔任技正,以工程專長出任林本源園邸園長一職,肩負起這座國定古蹟的修復與維護。2019年7月就任後,已經舉辦兩年光雕秀,成功拉近居民與林園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