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現代藝術與傳統民俗結合,成為走入群眾的文化演出

古城開路特輯3:以舞撼動雙城的「小事製作」

09.022021

成立於2014年,舞團以「藝術即生活,生活的藝術」為共同理想,延伸出三大方向:實驗舞創(跨文化共製)、週一學校Monday School(藝術浸潤與社會溝通)、一日編舞家(藝術推廣)。這次與群眾自造、構築設計合作,表演舞作《忘情KTV:五虎酬神篇》,是源自三國演義五名上將: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及馬超的義勇精神及氣度,以其動能與情感探討「動作的發生」,結合當代舞、街舞、電音與台灣廟會文化等元素,將歷史與當代的轉換情緒以直觀肢體表演傳達。酬神演出《忘情KTV:五虎酬神篇》已經在2021年5月4日完美登場,現場觀眾反應相當熱烈。這次,我們透過與小事製作的對話,一窺這次演出的幕後故事。

 

Q:什麼樣的契機讓你們參與「古城開路」的活動?參與的過程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A:這次以「廟口酬神獻藝」的概念,將結合臺灣常民文化元素的舞蹈作品帶到地方型慶典當中,並且透過表演講座的形式,擴大與民眾們的共感與對話。這樣的演出形式與「古城開路」系列活動中的「遶境再設計」概念不謀而合,促成我們以《忘情KTV:五虎酬神篇》參與今年慈惠宮媽祖聖誕的契機。

 

活動當天慈惠宮周邊湧入許多參拜的民眾,穿梭在人聲鼎沸的遶境隊伍與藝陣演出中,讓我們再次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祭典與民間信仰的凝聚力,以及當中豐富鮮活的生命力。

 

Q:這次演出的概念是什麼?最重要的元素又是什麼?

A:由於古城開路的策展定位和概念,是結合傳統與藝術,傳達新的城市美學。因此我們希望不是以介入的形式加入文化慶典,而是在尊重地方主體性的前提上扮演「連結民眾參與表演藝術」的角色,因此在企劃上將「藝術家與民眾的交互對話」共構成為展演的重要元素,重新賦權參與者們能夠自主、開放地重新認識地方的人事物,在現場一起打造一期一會,屬於地方的新文化公共藝術場域。

Q:這次演出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與群眾自造、構築設計的合作又有哪些可以跟我們分享的趣事和經驗?

A:過去的困難常常是雨備調整,現在面對疫情,表演製作的產製格外需要隨機應變的彈性與韌性,但這次合作的製作團隊中,統籌申全與製作人嘉玲都有豐富的劇場經驗,執製佩瑜也很尊重表演藝術工作者,因此合作過程既專業又愉快。

 

比較難忘的經驗還是當天能在常民的場域看見不同年齡層的自主參與,主持人的聲音,搭配著菜市場豬肉攤的叫賣聲、奶奶哄著孫子睡覺的場景、以及對於舞蹈既陌生但卻願意慢慢靠近的阿伯阿姨們的好奇眼神,這些都成為難忘的風景。

 

Q:你們如何看待當代美學與傳統民俗的結合?

A:藝術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在於為不同成長背景的人、不同脈絡的美學文化,搭建出彼此理解、對話的橋樑。以小事這次演出的作品橋段「五虎將」來說,透過現代舞、街舞的舞蹈展現,結合台灣民俗廟會電音、現代流行語彙、以及舊時為觀眾講解劇情的臺語辯士(說書人),來自不同地方、卻同時在此相聚的觀眾們,都可以在當中找到各自所熟悉的元素,從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當代美學的轉化,能為傳統民俗文化賦予嶄新的面貌;而傳統民俗的經典與動人之處,也能讓當代美學融入群眾的生活體驗。

Q:你怎麼看待板橋這座城市?他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A:我4到6歲時曾經在板橋的「大庭新村」住過三年,那時候不是像現在所看到的住宅區,而是一個住著形形色色家庭的眷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小小的院子,左鄰右舍都認識彼此,孩子們也都玩在一起,小學一年級後我搬到台北市跟爸爸的大家族一同生活;長大後又回到這個地方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南雅夜市是我們的美食街、華僑中學的操場是我們運動會的跑道、板橋後站是我們的「西門町」、府中市場的生炒魷魚羹則是百吃不厭。

 

板橋這個城市的建設十幾年來持續在新舊之間協調、穿梭,人和人的距離因為大眾交通工具變得更緊密,也因為新的設施及規劃(如 435 藝文特區)、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為這個地方注入不同的活力。板橋對我來說跟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承載了我重要的兒時回憶。

採訪・文字=陳信方
圖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

 

小事製作

小事製作是由14名創作者組成的表演藝術合作社,致力於當代藝術體驗的擴散。希望透過開放的、參與式的行動,與社會大眾一起在非典型展演/文化空間中實驗,一起打造更永續的藝術支持網絡。

Facebook:www.facebook.com/lpcptaiwan